宝鹰动态行业动态媒体报道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近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专题刊发了对宝鹰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印尼宝鹰总裁古少明的专访。在采访中他表示,将拿出20年前从无到有建立宝鹰集团的勇气和魄力,把宝鹰旗下的境外公司搞起来。 


近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专题刊发了对宝鹰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印尼宝鹰总裁古少明的专访。在采访中他表示,将拿出20年前从无到有建立宝鹰集团的勇气和魄力,把宝鹰旗下的境外公司搞起来。


▲ 联合早报专访


文章全文如下

  “我用了人生20年的时间成就了宝鹰公司。这次是我人生中第二次创业,我更加没有退路了。未来五年内,我绝对不只是一家上市公司。绝对不只。” 

  以建筑工程业起家的宝鹰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印度尼西亚宝鹰总裁古少明接受本报专访时,满腹自信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目标。 

  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鹰集团”)是中国综合建筑装饰工程承建商,以建筑装饰装修、智能化、机电设备和钢结构等工程的设计、施工与安装为主营业务。公司在1994年成立、2013年底登陆中国资本市场,成为中国境内少数的建筑装饰类上市公司之一。 

  2014年11月,宝鹰集团联合印尼熊氏集团设立了印尼宝鹰建设有限公司,正式进军东南亚市场。古少明则在去年4月毅然辞去宝鹰股份董事、董事长、总经理和董事会等各项职务,出任印尼宝鹰董事总裁一职。 

  51岁的古少明说:“我在这行已经20多年了。我原来是在体制内的,在一家国营单位担任财务经理。1995年,邓小平号召大家下海,我那时就离开了单位,到民营企业来做。” 

  “但是我辞职后的两个月都没有单位聘请,你知道写了辞职信两个月没事干,那是要很大的勇气的。” 

  所幸,古少明隔年就找到了合作伙伴、收购了宝鹰公司,事业才终于起跑。 

  万丈高楼平地起,古少明说:“宝鹰集团从无到有,从八个人到现在1000多人,不断地发展起来,真的很不容易。我觉得我走这条路是对的。” 

  宝鹰现注册资本达到6.8亿元(人民币,下同,1.5亿新元),集团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强企业”和“中国建筑业成长性百强企业”。 

  目前,印尼宝鹰已在印尼多地签订大量工程合同,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为表扬宝鹰集团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集团上月荣获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颁发的“2015年中国走进东盟成功企业奖”。 

  古少明表示,自己当年在没有任何后援支持的情况下都敢出来创业,他如今也将拿出同样的勇气和魄力,把宝鹰旗下的境外公司搞起来。他说,除了印尼子公司,宝鹰也计划在美国发展分支机构,并可能在未来五年内,在印尼、美国甚至是新加坡上市。 

  宝鹰公司开拓东南亚市场的策略也正好契合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在2013年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古少明说:“中国政府提出要跟东盟(亚细安)国家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很大力度地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包括在资金方面提供资助。我们也积极响应了这个号召。” 

  他表示,拥有2亿5000万人口的印尼将会是宝鹰进驻东南亚的桥头堡。他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要选择人口较多的。印尼市场打开以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就是下一步。” 

  古少明说,印尼宝鹰主要参与基础设施、节能环保、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建设,并也计划开设免税工业园区。公司承建的印尼三军司令部智能环保节能房项目,已有部分完成交付。 

  古少明介绍,公司目前正探讨应用新技术将太阳能发电材料镶在建筑物的玻璃上。 

  他说:“未来的建筑必定是绿色、低碳、减排、甚至不仅是节能,而且还是产能的。试想,未来每一栋楼都将是一个独立的发电厂,哪怕是遇到恶劣天气、天灾人祸,它都照样能供电。这就是分布式发电,并且也是安全、环保和无污染的。” 

  智慧城市方面,古少明说,公司有意从医疗、能源、家居和交通等方面下手。 

  他说:“为什么我会想到智能交通的问题?因为雅加达交通很拥挤,我们要去吃饭,没一个多小时是不行的。所以我向当地政府提出了方案,借鉴深圳的经验为他们规划。深圳的汽车保有量在全中国排名第二,却不太塞车,这就是因为智能交通做得好。” 

  古少明承认,中国企业到外地投资,难免会遇到生活习惯和信仰不同,以及语言不通等困难。不过他承诺,公司会多雇用当地人,并且多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以期融入当地社会。 

  他说:“我们早前举办了中国书画展,拍卖所得都捐给了红十字会,为当地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谈到他的经商理念,古少明用了16个字来概括:“诚信为人、严谨做事、共赢经商、和谐发展。” 

  他表示,宝鹰在印尼进行投资,利润并不是首要目的。他说:“我们秉持着为当地人民做事的信念,赚钱当然是每个企业都要做的,亏本就不可能,但我们只要有合理的利润就行,我其实不需要暴利地去赚钱。” 

  “人的付出必定会有回报……我相信,通过人文交流,我们先和当地人和睦共处,一旦争取到他们的认可,之后就能更好办事。”


联系方式